欢迎光临珏佳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官方网站!
Industry news
新闻资讯
行业新闻
2024年医药行业薪酬怎么样?哪些企业涨薪幅度大?

374家A股医药生物板块披露增减员、员工薪酬的企业,试图从“打工人”视角解读药企2023年境遇,展望2024。

与上一年同期相反的趋势是,华东、复星、人福、科伦等多家化药板块大药企冲在增员首位,部分因创新产品获批,布局销售,部分因进一步转型创新,吸纳更多研发人才。

而CXO、IVD行业则成为“减员”重灾区,药明康德一年减员3000人早已在业内口耳相传;2022年增员最多的迪安诊断、金域医学两家公司,过去一年减员超2000人。

而比药明康德一年“狂裁”3000人更值得关注的是,IVD行业的集体遇冷。不仅占据裁员数量“高地”,整个A股8家药企降薪超20%,7家来自IVD。然而,涨薪超20%的24家企业中,却无一来自IVD。

同时,随着毕业季即将到来,对于大批即将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们,哪个板块是好去处?哪个板块容易“踩雷”?谁赚得最多,谁又降的最多?

CXO、IVD成减员“重灾区”;恒瑞继续“裁”销售

去年今天,E药经理人统计A股医药生物企业增减员情况,CXO和IVD企业几乎包揽增员的“第一梯级”,但到了2024年的此时,已经是“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”,药明康德和两家IVD企业——金域医学、迪安诊断占据减员榜前三。

相反,去年减员榜单中的部分中药、化药企业则位列今年增员TOP10,尤其是化药企业,占据TOP10的半数。

具体来看,A股医药生物板块减员之最药明康德,对比2022年和2023年年报,一年间员工总数减少3200多人。

不过,如果划分职能来看,药明康德的增减员情况的背后其实是公司的结构性调整。

药明康德的减员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,从4400多人减少到不到4200人。研发团队也相应减少了3000多人,并且主要是亚洲地区。

不仅如此,从学历构成上看,药明康德的博士或同等学位学历员工数量有小幅增长,硕士或以上学位员工人数有所减少。

可以预测,当近400亿收入的药明康德,仅有2%的收入来自新增客户时,或许也可以从其人员职能构成中窥得其未来增长新动能的来源。

对比2022年、2023年年报,金域医学、迪安诊断两家IVD企业分别减员2200多人和2800多人,有意思的是,这两家企业也是2022年增员最多的两家企业,彼时也都是一年间增加2000多人。

金域医学、迪安诊断减员的背后折射出IVD企业在疫情过后集体的“生存焦虑”。截至4月26日,A股共有46家体外诊断类公司发布年报,减员企业刚刚好占据半数。

业绩更是触目惊心,7家企业营收下滑,18家企业净利润下滑。

以减员数量最多的迪安诊断为例,2023年总营收134.08亿元,同比下滑33.89%;归母净利润3.07亿元,同比下滑78.56%;扣非净利润2.95亿元,同比下滑81.9%。严峻的不仅是营收利润双“颓”的局面,更是利润不足收入四十分之一的尴尬处境。

相对来讲,过去几年因疫情、政策调整影响的化药、中药企业或许在重新崛起。

华东医药、复星医药、 人福医药是三家增员最多的化药企业,尤其是华东医药,增员幅度接近3000人,员工总数从2022年的14061增至2023年的16969人。

华东医药的增员主要集中在销售人员上,从8496人增到了10527人。

不过,华东医药的销售人员增长也在医疗之内,2023年至今华东医药带来了多款创新产品,包括国内首个获批减重适应症的GLP-1利拉鲁肽类似药在国内获批上市;注射用利纳西普、瑞美吡嗪注射液、乌司奴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、索米妥昔单抗注射液等产品的上市申请也获受理。

此外,华东医药与科济药业合作的CAR-T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在今年3月获批上市,华东医药年报显示已组建了专门的商业化团队。

不过,华东医药的销售费用并未大幅增长,销售费用率(销售费用/总营收)反而有所下滑。相较于上一年同期,华东医药销售费用仅增加4.3%,销售费用率仍保持在16%左右。

但让人意外的是,恒瑞医药在2023年继续延续前两年的“裁员”趋势,又“裁”了1000多人。

不过,这些减员大部分来自销售部门,从2022年的10392人减到了2023年的9134人。

恒瑞的减员其实也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无关系,根据恒瑞2023年财报披露,2022年底执行的第七批集采涉及产品报告期内销售额同比减少 9.11 亿元,相反,恒瑞的创新药收入已经达到 106.37 亿元,同比增长 22.1%。

相对应的,恒瑞的研发人员在过去一年增加了近100人,研发人员数量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也从24.3%增加到26.1%。

药企打工人谁赚得最多,谁赚得最少?

E药经理人根据Choice数据统计,截至4月26日,有374家A股医药生物企业披露了员工薪酬相关数据,总计127万“打工人”人均年薪20万元。如果将时间拉长到3年,自2021年起,这374家企业的员工平均每年年薪涨幅约为1万元。

在374家医药生物企业中,有15家企业的员工年薪超过36万,也就是月薪超3万元,对应人数超21000人;但也仍有60家企业的员工年薪不足12万元,也就是月薪不足1万元,对应将近17万人。

不过也不必过于“焦虑”,大部分“打工人”的年薪都还是集中在12万~25万元(月薪1万~2万元)左右,374家企业中有252家企业的95万员工都在这一水平。这一水平其实已经远超“北上广深”的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。

分板块来看,延续往年趋势,“高薪”药企仍然都集中在科创板“-U”企业,益方生物、亚虹医药、盟科药业、诺诚健华员工人均年薪最高,都超过了50万元。员工年薪最低的三家药企则有两家为中药企业,分别为天圣制药、吉林敖东和大理药业,员工人均年薪不足8万元。

在这之中,大理药业的2023年员工人均薪酬,相较于上一年还呈现将近20%的降薪。益方生物、亚虹医药、诺诚健华也是如此,降薪幅度约为5%~10%。

而除了天圣制药已经被“ST”外,中药注射液企业大理药业也在前不久发布公告,即将实施退市风险警示。在2021年、2022年两年,大理药业的净利润都为负数,到了2023年,不仅是净利润仍未扭亏,主营业务收入也已经低于1亿元。

财报显示,大理药业主营产品为醒脑静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,两个产品自2021年就相继进入集采范围内,这也是影响到大理药业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。

不过,2023年对于这374家A股医药生物企业的员工“口袋里的钱”来说,也是“一半海水,一半火焰”,有104家企业相较于上一年降薪,两家企业降薪幅度甚至高达80%,267家涨薪企业中也有两家企业涨薪40%。

两家降薪80%的企业分别是明德生物和达安基因,这映射出IVD行业深陷水火的不只是下滑的业绩、裁减的员工,还有人员薪酬。降薪幅度超过20%的8家企业中7家都是IVD企业,仅有一家疫苗企业。

有意思的是,明德生物还是2022年薪酬涨幅最高的企业之一,涨幅超过60%。

但到了2023年年报中,明德生物减员接近500人,总营收更是从105.3亿元下滑至7.5亿元,减少超过92%;归母净利润仅剩7492.6万元,下滑超98%。

不仅如此,涨薪幅度超过20%的24家企业中,涉及板块丰富,从化药、原料药、中药到生物制品、医疗器械/耗材等,但并无一家IVD企业。

免责申明:本文转自互联网平台,不作为任何商业用途,仅作信息分享。如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本文标签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