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,上海一直在持续吸引人才。根据第一财经梳理,在直辖市、计划单列市、人口超500万的省会城市以及GDP过万亿的普通地级市等35个城市中,十年来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增量最多的是上海。从人才密度(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)增量看,上海提升幅度最大。官方数据也显示,上海人才总量达675万人,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达22万余人。今年一季度,上海留学人员落户近6000人,同比增长55%。人才作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,上海也拿出了更大力度的举措与行动来引才。
今年1月公布的上海“十四五”规划,提出全面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,扩大“海聚英才”品牌影响力,进一步实行更加开放、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,大规模集聚海内外人才,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。促进人才要素市场化配置,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强劲持续、全方位全周期的智力支撑。应届生、海归首选作为国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城市,上海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、熟悉国际规则的海归人才。十多年前,刚刚毕业的曼恒数字CEO周清会来沪创业,当时选择上海的原因,正是因为看中了上海海归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效应。目前公司已经发展成“小巨人”之后,这种人才集聚效应仍然在加深。
周清会告诉记者,他们的首席科技官(CTO)是外地重点高校图像处理领域专业毕业的,大学攻读的专业(VR、AR)在别的城市找到薪资前景满意的工作并不容易,因此就和当年的周清会一样,选择来了上海。后来,政府的人才政策又解决了他的落户和人才公寓等实际问题,并在去年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。“这不仅仅是一种极大的荣誉,也给到他在买房、收入方面的补贴,这样人才更有了归属感。”58同城《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》显示,今年毕业生首选城市排名前十分别为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成都、北京、杭州、青岛、南京、重庆、长沙。作为经济金融中心的上海,呈现毕业生净流入的状态,人才吸引力旺盛。除了像周清会和他们公司这样的外地学子,上海对于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占比也很高。第一财经记者对33所名校2019届毕业生去向统计发现,上海的名校毕业生留在上海的比例很高。其中,上海财经大学为76.74%,上海外国语大学为76.57%,上海交通大学为73.47%,复旦大学为72.75%。
上海森亿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汉东在复旦念完本科后,在美攻读了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信息学的硕士学位,最后回到了上海和几个伙伴创立公司。在他看来,作为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高地,在上海特别是张江,容易找到企业需要的科技人才。这位“90后”海归曾对记者表示,当时把公司放在张江不仅是因为复旦学姐的推荐,而且对于只有4人的创业公司来说,租金是真的很便宜,“租第一个办公室每个月是4000元”。数据显示,目前在沪两院院士178人(居全国第二)。在沪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为 21.5 万(占全国23.7%),核发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证数量约 5 万份,引进外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,连续 8 年蝉联“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”,成为全球科学家在中国事业发展的首选城市。
完善落户、居住政策不管是“开放、创新、包容”的上海城市品格,还是“海纳百川、追求卓越、开明睿智、大气谦和”的上海城市精神,这些软实力的内核,也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上海也在完善人才落户和居住政策,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沪发展。
近日上海公布了《关于加快发展本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面向社会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,租赁价格应在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的九折以下;面向本园区、本单位、本系统职工等定向供应的保障性租赁住房,租赁价格可进一步降低,并相应建立随租赁年限增加的租赁价格累进机制和管理规则。
上海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出,加强高峰人才引育,采用国际通行的人才遴选机制,配置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事业发展平台,加快引育一批具有全球号召力和国际视野的科学家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。持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,建设科学社区,吸引顶尖科学家设立实验室并开展创新研究。